秦孝忠没提议内地增设节度使,而是要改设行省,这也是个折衷的办法。
可皇帝想的却是这行省设立后,这些边远之地,以后只怕越发失去控制权,这让皇帝很恼。
他担心如秦家这样的功臣集团,到时会占据那些行高官官的位置,获得更多的地方掌控之权。
李昊继位以来,一直想着有所作为,可现在却发现,自己被束手束脚,根本难以施展。
就如眼下这行省制,不推行似乎也不行,继续在西昌等地采用现行的道级四司分治的局面,只怕以后叛乱会越来越多。
可朝廷又不能再设节度使,毕竟这不是最边疆之地。
刘祎之见到皇帝的面色很不好,这时提出一个建议,“臣以为可以先在少数边地试行行省制,等将来经验成熟,再慢慢推广增加,甚至······”
他微微一笑,提出了一记杀招。
那就是将来不向内地改行省,而是向外改节度藩镇为行省。
节度藩镇最要害之处,就是临边、兵多,如果将来改成行省,就可适当的削减兵马,甚至改成文官任行高官官,武将为副,削减藩镇武力。
中央核心区依然实行旧制,甚至等边地行省开发变富庶后,也还可以罢去该行省衙门,仍复四司分管,直接由朝廷管理。
他甚至还提出了更厉害的一条。
“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
“何意?”
“大家,既然叫行省,那原就取自行中书门下省之意,而中书门下的议事决策机构,便是群体决议集中领导啊。”
政事堂的一众宰相,本身是三省六部的高级长官,他们以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衔进入政事堂为宰相,一起决策商议重大事务,然后由执政事笔的总领。
那么秦孝忠提议设行省,可以啊,但是不是如州县一样的长官一元制。
而是行省到时可以设立比如说总督之类的长官,下面再设有副贰,以及下面四司的长官,也跟政事堂一样,这六七人再授一个加衔,然后成为行省的决策层。
这样一来,就算行高官官总督,也不是什么都自己说了算,副长官或四司使也不完全是他的属下了,只要有加衔进入行省都堂,那都算是平起平坐的行高官官,行省重要事务都要一起商量,最后要加盖行省都堂大印,才算有效。
朝廷中书门下有政事堂,地方行省有都堂,政事堂有枢机等五房,行省都堂也可设六房。政事堂下还有三省六部等,而行省下有四司诸州。
这样一来,既加强了道一级的地方管理权力,又防止行高官官权力过大,甚至地方权力落到了皇帝担心的功臣集团手中。
李昊对刘祎之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不愧是曾得他父亲看中的人,这本事确实了得,虽然品级不高,但已有宰相之才。
皇帝打算重用刘祎之。
刘祎之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有才名,曾与中宗朝宰相高智周是齐名的才子,当时和孟利贞、高智周、郭正一以文藻知名,当时人们称他们为刘、孟、高、郭四大才子。
他父亲也是个大才子,父亲刘子翼是隋朝的秘书监,隋亡后一直不肯出仕唐朝,直到贞观年间把母亲送终,并服完三年孝后才入朝为吴王府功曹,后升任弘文馆学士、著作郎,并参与修撰晋书。
刘祎之的兄长刘懿之也非常有才名,如今官任给事中。
甚至刘祎之的妹妹也非常有才名,是个才女。
李昊看着刘祎之心里突然动了个念头,打算纳刘祎之的妹妹入宫,这样刘祎之兄弟也就更能忠于皇帝。
虽然这样做,是皇帝心中讨厌的倚重外戚,但要对付天下最强大的外戚,似乎也只有用新的外戚才行。
年轻的皇帝不敢说要对付秦家,但也希望能够恢复天子权威。
“你们回去写一道设立行省的建议给朕参考。”
皇帝此时心中已经下了决定,同意秦孝忠的行省制,但先选在西昌道、燕北道、福建道、广西道四道试行,具体的还要朝廷继续讨论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制度后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