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442章 史上最强外戚(1 / 2)

宰执们坐在殿中,喝着皇帝赐下的茶水,也明白这件事情,皇帝和天后还有秦俊秦理叔侄,早已经暗中达成了一致,甚至这里面可能还有吕宋那位南海圣人秦三郎的意思。

不管怎么说,既然人家秦家一家人都达成一致了,那大家也没有反对的理由。

不管是秦俊世封东胜国王、东胜都督,还是秦理世封乌孙州都督,也都不是什么最核心的地区。

乌孙州虽然南北百里,东西三百里,但这里紧邻饥饿草原、乌孙丘陵和海北戈壁。

相比起长约两百四十里,宽约二百里左右的伊丽河三角洲,差不多的大小,可伊丽三角洲的肥沃却是乌孙州百倍不止,整个环夷播海地带,只要朝廷不把这八千平方公里,约一千二百万亩的三角洲地区给划拉出去分封,那么宰执们一点意见也没有。

乌孙州给秦理,还能借秦家的财富和能力经营起这个西南一角,补上西疆边境防御的重要一环。

至于说秦俊的东胜州,之前好多人都还不知道在哪呢,直到皇帝把世封舆图拿出来,大家才哦的一声,原来这个东胜州这么远啊。

居然离吕宋旧金山都还几千里,距离广州居然万里,而听说东胜岛上除了森林就是鸟兽,野人都没多少,那么大家也就无所谓皇帝给秦俊赐封国王的待遇了。

说白了就是个远离中土万里的大荒岛,就算给予特殊的赐封,跟秦琅的吕宋国王一样称国王又如何,又威胁不到朝廷。

要不是皇帝还给秦俊儿子赐了个东曹州世封都督,占了原来河中东曹国的都城绿洲还是块不错的地方,大家都觉得这赏赐有点像是惩罚了。

知制诰狄仁杰负责草诏。

这位龙朔元年的状元郎,曾经随秦琅去吕宋呆了几年,在吕宋骑士院都察科做给事中,据说表现良好,有铁面之称。秦琅对自己最后一次主持科举的门生也十分关照,在吕宋给他赐封骑士头衔,授予封地。

在吕宋五年,狄仁杰的骑士阶位一升再升,获封的土地也一加再加,据说在岛上如今拥有数个种植园,每年种植园里的棉花、甘蔗、胡椒、茶叶这些的收益就很不错,起码比他现在朝中做翰林学士兼知制诰要丰厚的多。

当然,狄仁杰在吕宋呆了五年,然后回朝,短短八年时间,就做到了翰林院学士兼知制诰,号称储相,这可不仅是龙朔元年的状元郎就能获得的,更多的还是在吕宋获得了秦琅赏识,有秦家在后面不断助力提携才有的。

狄仁杰草诏很快,两篇制书写的非常有文采。

大学士刘仁轨看过后也非常满意,仅做了一两处小润色便呈奏天子。

两府长官同时辞职,这算是十分罕见了,尤其这两位还是秦家人。

不过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殿中人神色各异,内中隐秘却是难言。

就连天后秦柔嘉望着那道已经完成程序的诏书,都有几分怔怔失神。

秦俊秦理功成身退,主动辞去了两府长官之职,表明无意把持朝政,真正做到还政天子,这多少有些让天后意外的。

当年父亲毫不恋栈的辞归,让年轻的天后心中充满感激,也为自己不该产生过的猜忌之心愧疚。

但是做了十三年的天后,垂帘听政了十三年后,她不再是那个年轻的妇人,不再是那个刚听政时慌乱无措的女子,十三年听政的时间,足以把她磨砺的够坚强。

秦俊是她兄长,秦理是她叔父。

但当两位一同执掌政府,对掌文武大政的时候,她又是有些不安的,这种不安,比当初父亲秦琅在朝执政的时候还要多。

秦俊不是秦琅,谁能保证秦俊会如秦琅一样毫无恋栈中枢大权呢?

好在如今秦俊辞了,态度坚决,现在这诏敕也出了,一切有了结果,虽然刚亲政的皇帝,依然不可能真正掌握朝廷大权,朝政会继续的出于两府宰执,而两府宰执也基本上都是父亲挑选出来的人。

可毕竟两府长官不再是秦家人,甚至两府里也不再有秦家人,这是很重的一点,天后能够接受秦党在朝执政,毕竟年轻的天子还离不开他们的支持。

但天后也并不希望朝政由秦家人亲自执掌,哪怕他们是自己的兄长和叔父,这个中缘由复杂却又简单。

秦琅秦俊他们不直接执政,就算爵位再高威望再著,总不会直接威胁着皇位。

给秦俊加尊为护国翼王,就是出自天后之意,既然他们离开朝堂,那么对皇帝,对皇室来说,他们就不再是威胁,甚至加恩重封,反而能够借助在野的秦琅父子兄弟们的功勋威望,反过来制衡当政的两府宰执们,成为皇帝亲政的一张重要王牌。

这里面的微妙,年轻的天子还不太理解,但对于垂帘听政了十三年的天后秦氏来说,却是再清楚不过了。

安国齐王、镇国太平大长公主、护国翼王,太后一点都不介意把娘家人推到那个举世瞩目的位置上去,如今这样的状态,才是太后最放心也最想要的。

秦琅就呆在南海不入中原。

秦俊功成身退,也去南海当个岛国国王,百战百胜的秦理也离开中枢,前往西域经营自己的封国。

武安郡王秦孝忠被天后特意挽留在朝,甚至由中书舍人晋封为吏部侍郎,由正五品上到正四品上,连升四级,虽然仅是两位侍郎中资历最低执掌最少的,可吏尚书号称天官尚书,甚至吏部尚书往往是能拜相,或直接由仆射兼任的,这个衙门负责选官,权柄极重。

天后还让皇帝下诏,诏封秦琅嫡次子秦伦为卫国公,入朝为从三品秘书监加翰林院学士。

秦理的嫡次子入朝为左神机军中郎将。

这几个安排,皆是太后心意,殿中的宰执们倒是一眼能猜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