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吕宋地大人少,所以大家手里都有不少地,就算一般移民,往往也有几百亩地,因此大家习惯于三三两两的分散居住。
这样也不用离自己的土地很远。
甚至他们往往会劝后来的移民者不要聚集居住,让大家去远处居住,这样一来,他们的土地周围的荒地就还有更多开拓的机会了。
这也是因为如今不用担忧土著的袭击了,所以大家这里一家那里一家,远远相望着,也不用担忧什么,不用再如开始那样都挤在一栋围屋里了。
不过分散居住也有些缺点,比如人口相对分散,就使的这个道路等不好修,只能修几条主干路,其它的小路没办法全修起来。
另一个就是现在人口不断从城周边,向远处辐射开来,距离上也越来越远了。
好在现在还只是初期扩张阶段,大家主要是沿海、沿河迁移定居,能够利用河道、海路运输交通,这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
要知道,长途运输,海运的成本往往只是内陆运输的二十分之一左右,就算是内陆地区的内河运输,一般都只有陆路运输的八分之一左右成本。
沿海沿河居住在平原地带,这就是如今吕宋的初期布局了,先来的就抢点离城市近离河海近的平原,后面来的,就只能不断的扩散出去。
吕宋本岛,最好的地当然是新旧金山两城,有优良的港口,有肥沃的平原,然后就是中央平原了。
再接着是吕宋本岛的沿海几处有港口的平原,雁城、黑沙以及宁远等。
至于山区,暂时还只是建立了一些驻兵据点,或是一些矿点。
至于外岛,也只是先挑最肥的那些有优良港口的河口平原地带先占了,其它的慢慢来。
现阶段,甚至很长一段时间,秦家面临的问题都是地广人少,土地到处都是,缺的都是人。
秦家仅一个吕宋中央平原和宁远河谷平原,就不比关中平原小了,虽说吕宋处于海上,风暴多发,但这边天气好啊,不说一年三熟,用林邑稻种,一年两收是没半点问题的。
每年受台风影响,收获会有些损失,但雨水充足,简单的修一下水渠,那的土地也远比如今的关中平原强上许多。
不过秦琅对吕宋的定位,却并不是农业。
粮食种植这块,他只要求能够自给自足就够了,他一手制订的农业政策里,对于所有的农民、地主们只有一条红线,就是不管拥有多少田地,必须得种一定比例的粮食。达到相应规定比例内的粮食种植后,剩下的田地才能任意种植其它作物。
这条主要是保障粮食安全问题,避免大家都去种桑、麻等经济作物,导致吕宋到时粮食都还要进口,万一被卡脖子,那可非常危险的。
其实出这规定也是没办法,种粮食不赚钱,中原粮价非常稳定,国家储备的粮食非常多,粮食根本卖不起价,吕宋就算直接从中原那边运粮过来,成本都不算高。
没有特别的需求,吕宋的粮价当然也不可能高起来。
而相对的,种蕉麻、黄麻、桑叶等经济作物,其产出其实是要高出普通的水稻收益的,就如现在中原的苏常湖杭一带,这片地区原本也属于江南粮仓,可这些年,因为苏杭等地成为了大唐的东南丝织中心。
所以无数的当地百姓现在都争着种桑树养蚕,甚至还出现了桑基种植,田埂上见缝插针种桑树,或把稻田改做鱼塘,塘堤上种桑树、果树,塘里养鱼,然后上面还要搭羊圈。桑叶不仅养蚕,还能养羊。蚕屎又能养鱼,生态循环,相当了得。
搞的朝廷都只能每年都三令五申,必须保证基本的粮食种植,否则唯地方官员是问。
有钱能使鬼推磨。
有钱当然也能让百姓决定种什么。
一石稻谷的收购价还不到百钱,这样的收益远远不如种桑或养殖,那些百姓才不管万一大家都不种稻,会不会导致粮食不够吃呢。
不过秦琅做为吕宋当家人,却必须从全局角度考虑样的问题。
所以划下红线,手里有土地的,必须得保证一定比例的基本粮食种植,否则重罚。
吕宋未来的定位,秦琅还是决定依托中原大陆,以工商贸易繁荣兴盛吕宋,农业只算填补,资源矿业这块是辅助。
吕宋白手起家,必须得依靠中原。
不仅是人口,还有各方各面。
中原会是吕宋最大的市场,也是重要的技术、人力、材料等的来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