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门下,政事堂五房。
堂后吏们忙忙碌碌,也有人凑在一起忙中偷闲忍不住议论。
“侯君集这次看来栽了。”
“这是肯定的,惹出这么大事情,圣人没派兵去陇右把他锁拿回京问罪就不错了。”
有人马上道,“那都是因为前线战事,否则侯君集就算是潜邸旧臣靖乱功勋也抵不过这大罪啊,蛊惑太子啊,杀头都不冤!”
这些政事堂五房的堂后吏们虽说都是无品阶不入流的吏员,但做为朝廷中枢衙门的吏员,却也非一般吏员,那是天下吏员之首。
五房的各房堂后官是有品级的,且很清要。而五房无品级的吏员,也都很重要,反正能进政事堂五房的,那都是三省六部百司抽调来的干吏,若能在这里站稳脚跟干上三五年,外放起码也是个县尉主簿的,他们的堂后官甚至能放一任州佐贰,甚至是偏远边州的下州刺史。
也正因为政事堂的重要,堂后吏们的前景很好,所以近年来能够进入的,已经不仅仅是三省六部百司里的干吏,而且一般都还是出身不错的,不是山东五姓七家,那也必然是关中六姓,再差也起码得是个百年以上的士族出身,或者是大唐武德以来的科举明经、进士。
这些人而且基本上都相对较年轻些,相比起其它衙门里的那些经年老吏的暮气沉沉,这群年轻的吏员其实都能算是娇子,个个前程似锦。
虽说在政事堂里还只是个吏,不入流没有品阶,可平时跟其它衙门打交道,就算是那些八九品的青袍官员见了他们,那也得十分尊敬的,至于说外地的官员,别说六七品的绿袍官,甚至是四五品的绯袍官员,对他们都得很客气。
他们平时能接触到最新的政事新闻、人事调动,也习惯了闲聊点评,指点江山之状。
刚结束的政事堂会议,他们也第一时间就知道了结果。
对于今天的政事堂会议的结果,也都有了各自的想法评论,但对于侯君集,却都是一致的认为这家伙终于倒霉栽了。
虽然皇帝亲口说不能临阵换将,但也只是说这样不利于军事,并不是其它,而皇帝也紧接着就把侯君集的大总管变成了七道总管之一,又有柴绍前去任长史,张亮去做司马,还有秦太保遥领副元帅,侯君集已经什么都不是了。
只等柴绍一到,他就只能乖乖交出兵权。
现在战时可能还没空处置他,但等打完这一仗,肯定还得秋后算账的,人人都认为太子去陇右,那肯定是被侯君集蛊惑的。
虽然也有些堂后吏觉得也未必就是侯君集蛊惑的,毕竟他们可是很清楚这位太子殿下近两年的变化的,可这事不管真相如何,最后肯定需要一个负责背锅的,舍侯君集其谁?
“让柴绍去统军倒还真是出人意料,陇右那边有那么多大将,尉迟恭程咬金薛万彻等都在,却从洛阳调柴绍去,何不调卫公前去?”
秦琅当年仅凭陇右一道兵马,先征服党项,再灭吐谷浑,那个时候的党项和吐谷浑可不是如今的死马,而是全盛时期了,秦琅在青海可是打出了大大的威名,前后斩杀的吐谷浑军都不下十万了,据说现在黄河野马台那一带,都还是白骨露于野,黄河中经常能冲出白骨来。
当初他转战青海数千里,立起大小人头京观百座,现在都还全立在那,没有一个吐谷浑人敢动呢。
就凭秦琅这等威名,一到青海,吐谷浑估计得有半数就降了。
“卫公镇守南疆,如今刚平定云南东爨之乱,又大败和蛮,眼下还在宣慰诸蛮,哪里有这分身之术,又跑到陇右去?”
“我看啊,卫公也未必愿意去,先前卫公检校中书令,可在京呆了几个月?卫公为何非要南下?”一名京兆韦氏出身的堂后吏轻声道,“外面可一直在传,卫公跟太子闹翻了的。”
“应当不至于,毕竟卫公辅佐太子十年,这亦师亦友的感情可不一般。”
“那是从前,反正听说卫公这次南下之前,太子已经不再称卫公为老师了,三郎都不叫一句,都是称秦卫公或秦相公,生份着了呢。”
有人就笑,暗讽太子胡闹愚蠢,秦琅这般强力的重臣支持,居然还主动往外推的,看人家魏王和吴王是怎么拉拢人的?
生来就拥有的东西,却偏偏不知道珍惜,而那两位却极度的渴望追求着。
“你们说这次七路兵马讨伐,能打赢吗?”
一名年纪稍长些的堂后吏整了整手里的公,“打赢那是必然的,如今的吐谷浑又非当初,被卫公早打的半死不活的,现在还敢跳出来,这不是找死吗?这次正好一举灭了他们。”他理了理身上锦袍貂裘,压低了一些声音,“关键是这次仗打完之后,那位回来后会受到什么处置。”
“能有什么处置,终究是年轻嘛,圣人也会理解的,这可是十年太子,纵然有错,可也非什么天大的错,更何况,宫中有长孙皇后,这朝中有高仆射、长孙令公等,还有马相公、许相公、李相公、秦相公等一大群强力支持者,暂时还是动摇不了的。”
“怕就怕哦,因此有恃无恐,不知悔改,以后还变本加厉。”
“好了,莫要妄议!”一人见检校中书侍郎许敬宗从远处过来,赶紧提醒大家闭嘴。
许敬宗走过来,对着这些世家名门子弟笑着打了个招呼,然后过去,回到自己的公房,笑脸立即收了起来。
他坐在壁炉前,烤着火喝着茶看着这间公房,心中非常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