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61章 试玉要烧三日满(1 / 2)

好不容易熬到了中午,又到午餐时间,承乾他们却有些畏惧食堂了,李泰打报告说肠胃不适,午餐不想吃。

结果秦琅叫来馆内的医生给他一番检查,得出并无不适之处,于是被秦琅直接拎出教室,强令到食堂排队打饭用餐。

原本以为中午又是那难以下咽的玩意儿,谁知中午换餐了。

小米粥、蒸饼,藠头炒鸡蛋,水煮羊肉,一个菘菜汤。

很简单的几样饭菜,任学生自选,但对于早上经历了一顿难忘黑料理的他们来说,这平时极普通的饭菜,现在却简直跟珍肴一样啊。

“水煮羊肉,我要水煮羊肉!”刚才还说肚子痛吃不下的李泰,这会却精神焕发,指着那桶水煮羊肉大叫不止。

同样胖胖的厨子看到小胖子李泰,好感油然而生,勺子一舀便挖了满满一勺,几乎全是羊肉,还没什么骨头。

“再来点。”

“殿下,秦馆主说每人只能打一勺先吃,若是不够,吃完可再添。”

大口喝粥,大口吃白面馒头,大口吃水煮羊肉,食堂里没有人说话,但进食的声音却很响亮,早上那餐吃的还不如没吃,每个人都觉得胃受了委屈,这会正奋力补偿呢。

褚遂良啃着一块羊骨,都快泪流满面了。

李纲喝着小米粥,就着藠头炒鸡子,吃相优雅。

“三郎,你对于馆里的课程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吗?”李纲问,今天一上午,秦琅并没有让直学士们开始正式教课,第一堂课是班会课,让学生们自我介绍,和展示才艺。然后第二堂课则是分班,排座位,不是按家族父亲的地位,而是按学生的身高。

崇贤馆原定的课程表,秦琅看过,李世民钦定的,其实就是九经和六艺,九经便是朝廷科举考试时定下的儒家九本经典,前朝炀帝杨广时以明经科取士,定下九本儒家经书为考试书,唐承隋制,依然不变。

这九经便是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易经书诗经,合称九经。

六艺则是出自周礼,君子六艺,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一直以来,古代贵族子弟受的教育其实大抵如此,以习儒经为主,并习练一些技艺。比如眼下大唐最高学府,国子监,下面就有好几个学院,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还有算学、书学、律学,则是更加高级的专科,培养一些精通算数、法律、字方面的人才。

而数百年来的那些士族门阀,长盛不衰一大重要原因,是他们有着强大的家学,比如荥阳郑氏、范阳卢氏等,他们的家学其实也主要是儒经,每家都会擅长儒家各经中的一两门,是其中专家级的成就,并代代相传,轻易不外传,并往往形成了经学领域中的一个新的学派分枝。

李纲发现秦琅似乎另有打算。

“李老,我接到陛下授任后,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崇贤馆设立的目的是什么?”

“自然是教授太子学业。”

“教授学业,看似简单,却绝非易事啊。仅仅九经六礼,我以为不够。”

儒家经典多之又多,自然不止九经,其实历代尊崇的经学也是一直变化的,比如宋朝开始,四书五经的地位不断升高,但在隋唐之时,四书却还没有进入顶级经学之列。

另一方面,隋唐时的九经,跟宋明时代的经学,就算同是易经诗经,其实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经,不仅要学原经,还要学各时期圣人大贤们的解读注释版本。千百年的流传,导致各时代的经书原本都不一样,更别说各种注释版本层出不穷,释意完全不同了。

当然,对秦琅来说,这其实都是旁枝细节,在他看来,现在的这九经,其实就是类似于哲学啊历史啊学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也就是儒家常讲的经、道,儒家向来是重道轻术的,讲思想讲道理讲境界,就是不讲技术不讲科学。

承乾才八岁,之前已经开过蒙了,但现在算是正式进学,要开始习经。

秦琅却觉得,未来的皇太子,一来就研究经书,并不是很合适。当然也不是说不能学,只是说得慢慢来,比如开始先学点九经节选啊是可以的,但不能专注于此,你得再学些其它的。

毕竟太子可是未来国君,又不是要成为一个经学专家。

后世小学都讲究素质教育了。

秦琅也不知道该教些什么,但也认为应当教孩子们的是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年纪小的时候,就应当教杂一些,不能一来就搞专科研究。

不管是九经也好,还是四书五经,没必要深究硬学,就好比秦琅后世时反对什么小学奥数之类的一样。

“我觉得九经的课程安排过多,六艺的安排过少,另外九经六艺之外,我觉得应当再添加一些课程。”

李纲倒没为年轻人的大胆想法而惊讶,似乎这位小秦学士做什么,他都已经不会奇怪了。

“那你觉得应当增加一些什么课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