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一百零七章 勾搭未来的女神(二合一)(2 / 2)

裴杨氏居然没有叫“伯哥”,而是恭恭敬敬的叫了一声“裴国公”,同时表情不在妖冶**,大有圣人模式,除了那对透着风情的桃花眼,表情一边肃然。

即便裴旻心底反感裴杨氏,却也不得不承认,裴杨氏此举给她自己挣回了不少好感。

不管在私下多么风情万种,这大庭广众,还是不落人口舌的。

裴旻点了点头,并未应话,也没有想多呆,拉了拉缰绳,意图继续前行。

裴杨氏拍了拍抱着的小孩,道:“玉娘,快来见过裴国公。”

听到“玉娘”,裴旻本能不由自主的拉住了缰绳,带着几分古怪的停了下来,心忍不住道:“不会是杨玉环吧?她不是应该在蜀嘛!”

正想着,那个叫玉娘的小女孩,在裴杨氏的怀,侧着身子坐着,揉了揉眼睛,嘤嘤啊啊的,显是之前睡着了,鼻子还挂着一个小气泡。

裴杨氏将小女孩放在地。

玉娘也清醒了一些,瞪大着眼睛,看着高举马的裴旻,疑问道:“你是大英雄裴旻?”

裴旻看着一脸婴儿肥,天真可爱到无法形容的小丫头,忍不住想到了小七,笑道:“是不是大英雄我不知道,但是裴旻确实是我!”

玉娘眨巴着眼睛道:“我听三姊说过你,说你是天下一等一的大英雄,打吐蕃、打突厥,保护玉娘能够开开心心的玩耍。三姊还说,嫁人要嫁你这样的大英雄!”

裴旻咳了咳,一脸的无语,不知裴杨氏打什么鬼主意,给小小年纪的玉娘,灌输这种念头。

他怎么也想不到裴杨氏竟然有着买一送一的想法。

裴旻思想并不纯洁,却也没有无耻到裴杨氏那个可怕的境界。

为了自荐枕席,无所不用其极。

裴旻翻身下马,发现玉娘的眼睛不是在他这个人身,而是眼巴巴的看着一片的辛巴。

辛巴浑身金色长毛,论及外型之优美,鲜有马驹能够及。

在玉娘这个年岁的小丫头心,很明显裴旻不宠物……

“这是?”裴旻望向裴杨氏。

裴杨氏一本正经的介绍道:“这是我九妹玉娘,前些日子从蜀来到了洛阳。”

确定了小丫头的身份,裴旻大感有趣,凭着哄小七小八的经验,柔声道:“想骑嘛!”

“想,我想!”玉娘兴奋的抓着裴杨氏的裤腿,一阵的摇晃,可怜兮兮的征求她的同意。

裴杨氏见裴旻果然如她想的一样,对玉娘兴趣极大,笑道:“这是你伯哥的坐骑,只要伯哥同意,自是随意。”

玉娘又看向了裴旻。

裴旻笑了笑,突然抱起玉娘,将她放了马背。

玉娘开始有些惊惧,忍不住叫呼起来,待发现自己已经了辛巴的马背,高兴的手舞足蹈起来。

独自高兴了一阵,玉娘想要去摸那鬃毛,伸了伸手,却有些胆怯,又缩了回去。

“别怕!有我在,辛巴,不会伤人!”

良驹有良驹的脾性,辛巴相温顺的小栗毛更加的性烈,会攻击生人,不让生人骑乘。但有裴旻这主人在侧,却也如小猫一般的温顺。

玉娘对裴旻鼓励的眼神,大胆的伸手轻摸着鬃毛,嘴里露出了咯咯咯的笑声,悦耳至极

“想不想跑一圈?”

裴旻笑着问道。

玉娘回答的很是利索:“想!”

裴旻直接翻身马,将玉娘轻抱着,“驾”的一声,远远的去了。

裴杨氏有些傻眼,看着裴旻远去的身影,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老娘让玉儿下去了?”

她并不确定裴旻真的有那特殊的癖好,只是公孙曦的出现,让她有了很深的危机感。

对方青春靓丽,还买一送一。

自己这里胜算实在不高,尤其是自己的丈夫,现在还活的好好地,胜算更低了。

叫着玉娘充当场面其实是破罐子破摔,求个万一。

真要有这个万一,也能增加一些胜算。

但是她一直觉得算是买一送一,送的也是玉娘,自己才是主角……

然而裴杨氏却发现,裴旻今天的注意力一直在玉娘身,好像玉儿远她有吸引力。

裴旻围着街坊绕了一圈,玉娘小脸儿激动的通红,便如红红苹果一样,让人有忍不住亲一口的冲动。

再次来到裴杨氏身侧,裴旻下了马,将玉娘抱着,笑道:“伯哥送你一样东西!”

他摸了摸身,却没有什么好的东西相赠,玉佩什么的太过贵重,小姑娘也送不出手,看着辛巴一身漂亮的毛发,从马囊里取出了一撮马毛。

裴旻每日都要给辛巴刷毛,掉下来的鬃毛他都留着。

如辛巴这样的良驹,鬃毛有很多用处的。

裴旻凭借脑的记忆,随手做了一个结,道:“你我有缘,这个送你了,别小看它。有事拿着它来凉州找我,只要不是天大的事情,我抗不了,一切好说。”

玉娘笑嘻嘻的伸手接过,金灿灿的毛结很吸引人。小丫头很高兴,双手搂着裴旻的颈脖,给他了一个亲亲,以表感谢。

裴杨氏眼睛都直了,带着几分贪婪的看着那毛结。

她知道这毛结的价值,裴旻的身份地位,他抗不下的事情,真不多。

裴旻担心裴杨氏作怪,又说道:“记得,要你自己来才做的数!”

说着,将玉娘交给了裴杨氏,道别离去了。

知道裴旻的身影消失,裴杨氏才回过神来,再一次肯定自己给玉娘下去了,不免悲从心来,一个丫头片子,不能吃不能干,有什么好的。

裴旻却颇为兴奋,他记得历史杨玉环是因为父亲犯事,这才寄养于洛阳叔父家,从而成为寿王妃,然后杨贵妃!

而今有了这个毛结,未来杨父犯事,小丫头会来凉州,命运不一样喽。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