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498章 报国寺(2 / 2)

康熙十八年,京师大地震,报国寺大部建筑坍塌,并于清乾隆十九年得以重修,改名“大报国慈仁寺”,但随着琉璃厂的兴起,报国寺书市渐而衰落,早不富最初之名。

或许有人要问,堂堂的千年古刹,皇家寺庙殿宇,怎么会成为书市呢?

这得从明末清初说起,那个时候的报国寺,曾是京都最著名的书市,比琉璃厂还早许多年,成为当时文人墨客的雅游之地,留下了许多传奇佳话。

后来清朝定都,实行满汉分城而治,南城为汉族及其他各民族官员、文人和科考举子的聚居地,会馆、试馆云则集宣南一带,原在内城灯市口城隍庙的书市,因此迁到了报国寺,因此古人描述:殿前廊下,书摊相连;寺周街巷,书铺林立。

因报国寺环境幽雅,寺内设有客房,不少文人墨客经常留宿寺内,曾为《聊斋志异》作序的“山左大诗人”高衍,在京任吏部侍郎时,就常常寓居在报国寺,他的《登毗卢阁》,成为书写京师的名句。

还有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孔尚任等,也是报国寺书市的常客,尤其是孔尚任,有《庙寻王士祯》一诗,含有一段传说,诗云:“弹铗归来抱膝吟,侯门今似海门深。御车扫径皆多事,只向慈仁庙里寻”。

诗的意思是讲,自从王士祯入值宫中南书房,身居要职,想见一面不容易,但他仍有逛报国寺书市的习惯,要想见他就去报国寺。

由此可见,报国寺的印象之大。

加之,报国寺原有传统花市,每月逢五之日的庙会,游人如潮,文人雅士们纷至沓来,自然是盛况空前,堪比如今的潘家园。

而今的千年古刹报国寺,位于广安门内大街,秉承数百年之文脉,主要经营书籍、邮票、钱币,重新欣欣向荣,倒也所得上庆幸。

对邮票钱币等物件,林夕的兴趣不是很大,真要想着去捡漏,他宁愿去潘家园,或者是去琉璃厂,也绝不会来报国寺。

他更不信仰佛教,没有来此的理由。

促使他来的原因,是因为他头顶上,还挂着投资公司顾问的名头,这是舒老给他的差事,他根本推脱不得。

按照舒老的用意,投资公司在京都新开典当,开张剪彩那天,需要林煕过来坐镇,且必须亲自到场,奈何那段时间,他重伤昏迷在床,连人都联系不到,更别说过来坐镇了。

后来林煕清醒后,给舒老说了这件事,舒老倒也大度,嘱咐他养好身体,等什么时候有时间,过来露个脸面,坐镇些日子,给个交代就行。

正好趁这次机会,林煕赶紧来露个脸,免得过些天忙起来,不知要要拖到什么时候,才有时间再来京都。

他总不能放舒老鸽子,而且一放在放吧?那也太不尊重人了!

新设立的典当行,就在报国寺对面,不偏不倚门当户对,也不知投资公司怎么想的,难不成他们以为,有人在报国寺捡漏,立马就拿来典当?

投资公司的心思,林煕没工夫猜测,他只是来完成任务,于是停好车以后,径直走进典当行。

进来后,林煕发现典当行规模,远比明州的要大得多,统共有上下三层,三楼是办公区,典当区在二楼,一楼则是会客区,以及死当品的展示区,类似于古玩铺子,而且只大不小。

除此之外,每层都设有责任经理,除了门口的保安外,楼层也有保安来回巡逻,确保典当行的安全。

跟这家典当行比起来,当初明州那家典当行,就像商场和地摊的地区,完全没有可比性,能跟总经理平起平坐的首席顾问,其权力可想而知。

投资工资为安抚林熙,的确是下了血本的。

林煕走进典当行,环顾店内情况,不禁暗自点头,跟寻常的古玩铺子,没有太多区别,不过在服务方面,明显更胜一筹。

这时,接待人员上来,礼貌的问候道:“先生,请问您需要帮助么?我们一楼是展示区,如果您有看上的物件,我们开业大酬宾,全部9折优惠起,您如果典当物品,请跟我去二楼·······”

林煕收回目光,看向接待人员,姿容端庄得体,职业素养高明,显然经过专业训练,于是随口回应:“我要见你们总经理,麻烦帮我转达一下······”

接待人员明显愣了下,似乎有点没有想到,好在她的失态,只是短暂的一瞬,便很快恢复了笑容,并露出迟疑道:“不好意思先生,现在这个时间,总经理正在开会,可能不太方便,不知道您有什么事······”

“开会?”林煕扬眉,不无确认道。

接待人员肯定,含笑点头道:“是的先生!如果您坚持等待,可能还要等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