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三十七章 银光(1 / 1)

“这是五十两一锭,在北街西头那个陈家的倾销店换的,碎银散钱都换成了大锭银子,娘过目之后,存到咱们帐局的银库里头。”

常氏站在银库门前,周逢吉半侧着身子,指着屋中堆放的银锭,小声介绍着。

常氏今日难得出来,坐了顶两人抬的小轿,几个婆子和小厮跟着,没叫杨柳等丫鬟跟出来,北地比南方要保守的多,南方苏州南京这样的地方,大姑娘小媳妇随意出门,甚至当门纺织和男子说笑也无人管束,北地风俗还保守的多,年轻的妇女和快成年的小姑娘是不能随意出门,就算是大户人家的丫鬟也是一样。

常氏在老店转了一圈,这里和以前差不多,只是粮食堆积如山,周逢吉和几个管库的看着脚夫们将粮食搬运入库。

看了一会后,老周又亲自陪着常氏到帐局去,这里是新买的大院,和骡马行毗邻,有镖师护卫,房屋全部改建过,由原本的砖木混合结构推倒了重建,改为全部厚实的青砖砌成,也不留窗,只有一个门洞,挂的锁就有好几把,开库时要管库的和周逢吉加李玉景等人一起开,然后记下日常帐和出库入库帐,张瀚每晚都会看,这银库这般严谨,若不是常氏来了,等闲人来了根本不会打开。

郑副使和麻总兵均派了人在帐局,银库这里是不放他们过来,李玉景十分辛苦,每日均造了新帐本送给他们看,利润当成减了九成还多,就算这样两个官员那里也十分满意,按照减低了的利润,他们一年还是能拿好几千两银子,对张瀚这种生意和他们的投入来说,回报简直丰厚的有些不象话。

帐局为了取信于人,张瀚自己当然也是存银进去,新平堡和大同两头都是存钱最多的,从大头贩货过来也是条路子,不少人在新平堡存银,然后到大同取银办货,十分便利,当然还是从大同存银,到新平堡取银的更多一些。

这条商路也给和裕升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从三月到五月初这一段时间,平均每天接单从几千两已经涨到了三万到五万之间,就是说每日光是帐局的收入就过千两之多。

以前张耘太爷用三十年的时间赚了四万两身家,现在张瀚一个月就能赚到这个数了。

车户和骡马行的综合店也发展的极好,四月中的时候,往张家口的最后一个分店兼并成功,往张家口的商道打通,每日转运的趟数有一千三,粮食这个数到秋天前都该够了,过了秋,希望要比今年多些,还有,杂货若是有也要,只是数量不会要多,毕竟有月市,不少牧民都会自己跑来买。”

老蔡就是此前那个扫院子的喇虎,三十多岁了,身上那种戾气少了很多,当然也还有些油气,不过年纪大了,家中有老有小,收敛了很多,张瀚看他勤劳,院子打扫的干净,喂马照料不要人说,提调也有些章法,是以提拔他当了这骡马行的管事,这一下羡慕死不少人,别的喇虎还在四处奔波,老蔡每日忙完了就坐着喝茶,好生叫人嫉妒。

草原上草也长高了,不少牧民忙着转场,而且牧群渐渐肥壮,蒙古人喝点马奶、子嚼几口干奶酪就能顶一天,甚至顶两三天,再嚼点风干牛肉,隔一阵杀只羊弄只大锅煮了,够全家人打几天牙祭了,是以银锭那边的进货量也是少了,对杂货的要求反是高了。

这个时候,剪羊毛要剪刀,要小刀,要铁锅,要铁钉,要各种布匹,转场损耗大,是以杂货紧缺。

以往这些蒙古人都等互市,这两个月仍有不少来互市交易的,不过数量大为减少,连带着大明这边的抚赏银都给的少多了。

赖参将和银锭当然都知道毛病出在哪儿,大家心知肚明,只是不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