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无异于有了一份固定收入的职业,也算得上是谋得了一个好出路。历代以来,其实考秀才者颇多,但中秀才者也很少。
杨爱卿,既是秀才身份,其实也已是有功名在身的人了,不必以下民自谦,既是有功名在身,见朕,自不是民,而是臣了,切不可以下民自称……。”
瘦死的骆驼再瘦也比马大。秀才之身份,确如皇帝所言,不像后世的人想象的那般,并非是是个读书人,只要不是举人进士,那应该就是个秀才。
有人说秀才的学历就跟后世的高中生差不多,其实这是大错特错。
事实上,在这古代,一万人当中是秀才的概率也很低很低。不像后世的社会进步,大学招,遍地都大学生一样,考中一个秀才,也是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层层选拔的。
有人考到头发花白,年旬七十,还依然是童生者,也不计其数。在有些地方上,通常一个县,几十年总共加起来也就百把几十名秀才。
而一个县识字读书的人其实远比想象的多,但能中秀才的,一个县内,也就那么百八几十名。在一个县内,说自己是个秀才,那确实很有脸有面的,十分受人尊敬。
在地方上,秀才算得上是鹤立鸡群。
但话又说回来,在汴京城,这种文人士子多如牛毛,奇才异士藏龙卧虎,达官显贵多如过江之卿,京城这种地方,你说你是秀才,显然别人不会认为你是什么什么有过人之能的人才的,这个时候绝不是鹤立鸡群了,而是鸡立鹤群。
这就是坐在井里井就是天,卧在海里,海才是天……。
自己是个秀才,在这汴京城了,那就是鸡待在鹤群里,这个逼数,自己心里还是有的。
只是,实没料到,听这徽宗皇帝口吻,以及讲了一大通关于秀才方面杂七杂八的地方事实……。
真的没料到,见惯了举人进士的皇帝,并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会小瞧秀才,居然还会大谈特谈秀才也是有功名在身,与庶民不同,完全不应小觑。
杨云慌忙毕恭毕敬地道:“皇上圣训的是!臣杨云定铭记在心,今后定不会再妄自菲薄,请皇上放心!
国家大事,如丝如缕,千头万绪,样样都非等闲寻常,百姓争相供子读书,不求中举人进士,但求能中一秀才,从此改变家境,这种本属于地方上普通民事民情,皇上日理万机国家大事,竟也能对普通的民政民事也能知之甚详,臣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