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七十五章 给孩子找一条活路(2 / 2)

然而,这个制度却有一个天然的缺陷,各地慈幼院的财政完全是由于地方承担。这样随着成祖之后,中央迅速失去对地方财政的监管,地方为了缩减开支只会想办法缩减相关支出,甚至承包出去,彻底甩开包袱。这导致各地的慈幼院基本处于瘫痪、半瘫痪的名存实亡状态。

建德县还是好的,毕竟背靠江南,还能勉力维持。但经常入不敷出,导致婴儿在养育过程中营养不良,吃不饱穿不暖,有病不治是常态。因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当然这个时代,底层养孩子的死亡率也不低,基本三成往上,这还是父母愿意养的情况,如果考虑弃婴,那死亡率也是五成往上了。

这么一对比,似乎建德县的育婴堂干得还不错。

其实如果是对比外地已经承包给私人的育婴堂,建德县这个就更不错了,因为私人承包完全就看承包商人品了。尽心尽力的的少,大多婴儿都十死无生。

作为一个致良知的儒生,王用汲是不觉得七八成死亡率就值得沾沾自喜了。

既然做工能让父母更愿意养孩子,那么做工也理所当然应该能让育婴堂更愿意养孩子。

育婴堂的帮办可是比父母更为功利的存在。

王用汲改进育婴堂也很简单,就是先将育婴堂的婴儿编号,然后与帮办人员名称对应上。育婴堂帮办的工资与其养活的婴儿十二岁后做工的工资挂钩。

具体的挂钩方式就是婴儿十二岁后就由衙门牵头介绍机户的纺织工作,工资由机户直接拨三分之一给育婴堂,激励其养育的帮办,三分之二归孩子个人。

十年时间,差不多二十二岁,孩子也就听凭自愿出走了。

用孩子的青少年养其童年。虽然还是要衙门出大头,但应该能勉强保证帮办们尽心尽力了。

王用汲几乎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童工的悲惨,但是只要能活到12岁,哪怕是童工,死亡率也会大大降低的。毕竟活着比什么都强。

想到自己之前还对泰西之学不以为意,没想到处处却要借用其中的思想。王用汲沉下心来,继续给高翰文写汇报,同时写信请求府城拨付织机,建德县穷得叮当响,自己可没钱买。育婴堂现在就有好几名十来岁的小娃,饿得皮包骨似的,天天躺在院子里晒太阳,偶尔跟着去给帮办做点短工。迫切需要改善生活了。

多谢多谢白莲教徒、熊老师、那、奇迹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书友的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