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27章 金榜题名争捉婿(1 / 2)

旬休日,

偷得浮生半日闲。

最近太忙,想好好在家休息一下,结果学生们又来拜见。

今日放榜。

有武怀玉弟子之名的几个学生里,参加了今年科考的也就李义府和上官仪,虽然该投的行卷也投过了,该打的招呼也打了,而且武怀玉也很相信他们的才华,

但两人明显还是很紧张。

这是他们

“都放轻松,我已经派人去尚书省,唱名放榜就会回来禀报的。”

大唐的科举一年一次,今年仍是开六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秀才科考试最难,尤其是若考生成绩不行,还会追究推荐者,所以有时一年一个都录不了,最多的时候一年也就录三个。

没点真材实料的,还真不敢报秀才科。

除了这个比较特殊的秀才科,明经、进士两科含金量最高,隋朝时明经科分成四等,进士分两等,明经科取的就是通九经的经生,一般能通个三五经,基本上能中,但因为魏晋以来,经学传家,都是那些名门士族掌握了经学,所以明经科对于士族名门子弟来说,他们天生优势,比较好考,而普通学生通一二经都难。

相对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倒是没有那么多经学上的限制,偏向策论诗赋等,这个就比较考文才。

大唐立国以来,虽说明经科依然还是

上官仪和李义府都是考的进士科。

“我昨天还见过杜正伦,”怀玉对二人微微一笑。

两人明白其意,只是没出榜还是有点不放心。

杜正伦是本次科举的主考官,他是吏部考功司的员外郎,一个从六品官,甚至都不是考功司的主官郎中。

但隋唐以来,对于科举取士本就是补充,每年取的人也不多,甚至考试往往就是走个过场,名单早就在考试之前就定了的。

所以派个从六品官主持,也就很正常了。

杜正伦是隋朝秀才科出身,而且他三兄弟,都考中了隋朝的秀才,可谓是天下有名。

不过杜正伦三兄弟的仕途一般,比不过隋朝时进士出身的房玄龄杜如晦他们。

而且杜正伦出身洹水杜氏,跟京兆杜氏同出一祖,但支系较远,这就跟安陆许氏也出自高阳许氏一样。

杜正伦兄弟三个考中秀才后,也一时风光,便曾经请求与京兆杜氏同谱,可高高在上的京兆杜氏却瞧不起他们,直接拒绝了。

被杜氏拒绝的杜正伦兄弟,虽说心中怨恨,可没能得到京兆杜氏这样的门阀相助,他们的仕途也确实一般。他入唐后做过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后来进秦王府文学馆。

但并没能进十八学士之列,因为他不是学士。

后来武怀玉向皇帝举荐了杜正伦,之后魏征也举荐他,皇帝特提为兵部员外郎,再转吏部考功员外郎。

老杜也是那种知道感恩的人。

当初他年轻气盛,一门三秀才,就直接上京兆杜氏,提出同谱联宗,可人家根本没把他们当回事,这些年沉浮,也让他明白,光有才华是不行的。

就如来济来恒兄弟俩,武德末的进士,如今却也都是六品,还都是清要的东宫、秘书省职,来济兄弟朝中有人,秦琼是他们义父,武怀玉是他们义兄,武怀玉弄出来的京报,让来济主持,可是让他在皇帝面前露脸不少。

武怀玉的举荐,他很感激,逢年过节也都会来拜访。

这次武怀玉的弟子要科举,武怀玉也没清高,很直接的把两人的作品拿给他看,还引两人见过他,杜正伦当场出题,让他们作赋,李义府和上官仪都是提笔立成,又让两人拟诸杂文笔十余条,也都是立刻完成。

杜正伦也是直叹两人高才。

事后,杜正伦也是对武怀玉表示,他这两弟子这次肯定能中进士。

唐代的举子,取得资格后,要先向吏部投省卷,也称公卷,再向权贵们投行卷,朝廷也允许公荐和通榜,就是直接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

这种情况,公荐往往也成为私荐。

甚至考试就完全沦为了过场,考前往往就已经出了名单,有的已经走通门路,但没本事的考生,则还会请枪手代自己考试。

考试也没后世明清那么严格,不会关起来几天几夜,严格搜查什么的,就连考卷也是不糊名的。

贵者以势托,富者以财托,亲故者以情托。

大唐的科举录士,纯粹就是个小补充,相比起门荫入仕等所取数量,太微不足道了,从上到下,也没几个真正很在意。

真正有门路的,其实也不用通过这渠道。

这本身就是留给那些没落旧士族,以及庶族地主们的一个出仕机会,真正的门阀贵族,他们不需要这机会。

主官考杜正伦,也根本决定不了能录取谁,他不过就是个主持考试,走程序的人。

真正能决定的是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这些权臣,甚至如武怀玉都能内定几个名额。

“喝茶,不急。”

一壶茶还没喝完。

宇文成都大步进来,“阿郎,喜报。”

“吏部淡墨榜出来了,阿郎两位门生皆进士榜有名。”

“泥金贴子呢,送到了没?”

吏部出榜,以淡墨书写,故曰淡墨榜,然后再以泥金书贴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