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一百章 郑玄弟子(1 / 1)

番禺号在胡恺的率领下,满载着日南郡的酒和糖,顺利的回到了南海,这一次的航程,虽然并不长,可是意义却十分重大。

这一次的航程,积累了大量对于番禺号这个船型的操作经验,特别是番禺号独特的三桅设计,想要操作自如,是需要大量的经验的,这一次之后,番禺号就能够逐渐增加航行的距离,直到能够远洋航行。

而成功造出番禺号这一级的大船,也培养了大量的造船工匠,以后只要原材料足够,每年至少可以有两三艘番禺号这样的大船入水,它们将组成南海水军,有着这样一支水军,周晔相信南海能够在大海之上建立绝对的优势,纵横四海,所向无敌。

当然,如今的局面,胡家是立了大功的,周晔也不会忘记他们,而南海郡悠久的航海历史,也是南海郡得以造出番禺号这样的大船的底蕴所在,周晔也很庆幸,自己能够从南海郡起家,如果换了一个内地的郡县,哪怕他想造海船,也没有地方,更没有足够的工匠。

番禺号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再次扬帆启航了,这一次,它的目的地是南洋,周晔给他们的任务是沿途绘制海图、地图,并且探测当地的水文条件,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料,以前他们虽然也经常来往于南洋诸岛,可是却都是凭借经验,这方面的记录是比较缺乏的,现在周晔就要把这个短板给补上,为以后的远航做准备。

周晔还让他们尽量从南洋诸岛带回当地的财富,因为南洋有不少岛屿都有着大量的贵金属,金银铜都有,而这些贵金属,恰恰是中国本土比较缺少的,比如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的贵金属储量都非常大,而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地,宝石的储量是非常丰富的。

这些岛屿现在还基本上处于原始社会,根本没有统一的政权,只要拿着一些简单的铁器、布匹之类的东西,就能够向那些原始人换取大量的贵金属和宝石,再用一些小手段,甚至可以控制当地的矿脉,源源不断的从那里运回这些财富。

番禺号出发没多久,麋家送来的第二批人也到了,这一批依然运来了四千多人,让周晔喜出望外的是,麋竺亲自送来了一批士子。

这批士子有二十余人,都是那种寒门子弟,当然,不是寒门子弟,也不会千里迢迢的到南海郡来了。

麋竺告诉周晔,这里面有十来个都是大儒郑玄的弟子,郑玄受了党锢之祸的牵连,被禁锢,客耕于东莱,穷困潦倒,可是因为他在经学上的高深造诣,依然有不少弟子愿意跟随他,躬耕于山中,如今跟随他的弟子已经有上千人,不过他们基本上都是寒门子弟,家中贫困,不但拿不出束修,吃饭还得靠郑玄。

郑玄虽然亲自和弟子种田,可是又如何养得活如此之多的弟子?他又不忍心将这些弟子给赶走,一时间,郑门弟子只能是忍饥挨饿,节衣缩食,哪怕如此,都很难维持下去了。

麋家跟郑玄倒是有一些交情,要不然家里不会有郑玄的书,不过他们也不可能平白无故的养活这么多人,这一次麋竺接下了周晔的任务,要帮他聘请一批读书人到南海教书,他一下子就想到了郑玄,便去见了郑玄。

他去见郑玄的时候,带上了南海印刷的郑玄的几本书籍,郑玄见了这几本书,十分高兴,因为这样的书籍,可以把原来一大堆竹简的内容浓缩在薄薄的一本书里,完全可以让他的弟子人手一本,这对他的教学是有着很大的好处的,他也敏锐的意识到了这种印刷术让有教无类变得不再难以实现。

郑玄毕生的愿望就是将自己的学问传授于众人,因此,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南海印刷的书籍。

当他听麋竺说,周晔开出高薪想要聘请读书人去南海官学教书的时候,他动心了,如果派出一些弟子去南海,那倒是能够赚回一些钱,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了,而且去南海是教书,这也不是坏事。

麋竺敏锐的看出了郑玄的心思,他当即表示会马上调集一千石粮食给郑玄,作为南海郡聘请他的弟子的定金。

郑玄便答应了,他不答应的话,也实在维持不下去了,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一些弟子坚持不下去而离开了。

他便派出了十余名弟子,跟随麋竺去了南海郡,加上麋竺招募到的其他十几名读书人,这一次麋竺便弄来了二十多人到南海郡。

这二十多人,对于周晔来说,完全是雪中送炭,现在南海郡的读书人实在是太少了,已经严重影响了南海郡的发展,这是南海郡目前最大的瓶颈,有了这二十多人,这种情况会得到极大的缓解。

之后麋竺还会不断向南海输送读书人,等到十年以后,南海郡第一批官学学生毕业之后,南海郡就有了自己的造血功能,能够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了。

周晔拿过了麋竺交给他的这批读书人的名单,让他又惊又喜的是,里面有几个他熟悉的名字,北海孙乾,乐安国渊,这两个一个是后来刘备的重要手下,一个是曹魏的大臣,其能力显而易见,没想到,郑玄将他们都派来了。

不过这也很容易理解,既然郑玄决定派人到南海郡来教书,那派来的当然都是他的弟子当中的佼佼者,他不会派一些滥竽充数的人到南海来砸自己的招牌。

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公孙方、赵商、张逸几人的名字周晔似乎听说过,另外几人的名字他就完全没有听说过了,不过既然郑玄会派他们来,他们的能力一定也不会太差。

周晔马上便决定要见见这些人,然后按照他们的能力,给他们安排工作,正好学校和印刷工坊都缺人,至于麋竺付出的一千石粮食,和这些人才比起来,那又算得了什么?全部都算在南海郡的账上了。